105年6月30日(四)
1.8/26(五)返校領新書(帶書包、鉛筆盒、暑假作業)
2.唱英文歌(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3.背九九乘法(2)(5)
105年6月29日(三)
1.暑假作業(唱英文歌)
2.背九九乘法(二、五)
3.明天休業式,12:00放學
105年6月28日(二)
1.背部首:立竹米糸
2.背詩~送靈澈
3.暑假作業
4.資料3張(暑假桌球運動班招生、教育局給家長的信、健康自主管理須知~給家長的信)
5.成績單簽名
蒼蒼2竹林寺3,杳杳4鐘聲晚。
荷笠5帶斜陽6,青山獨歸遠。
荷笠5帶斜陽6,青山獨歸遠。
【注釋】
1. 送靈澈:詩題一作《送靈澈上人》。靈澈,中唐時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
2. 蒼蒼:指青綠色。
3. 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
4. 杳杳(ㄧㄠˇ):幽暗、深遠。
5. 荷笠:戴著斗笠。荷:動詞,背著。笠:用竹皮或竹葉編成,可以擋雨遮陽的帽子。
6. 斜陽:夕陽的餘暉。
2. 蒼蒼:指青綠色。
3. 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
4. 杳杳(ㄧㄠˇ):幽暗、深遠。
5. 荷笠:戴著斗笠。荷:動詞,背著。笠:用竹皮或竹葉編成,可以擋雨遮陽的帽子。
6. 斜陽:夕陽的餘暉。
【語譯】
蒼翠山林中的竹林寺院,傳來悠遠的晚鐘聲。頭戴斗笠,在夕陽的映照下,他獨自走回青山的深處。
【賞析】
本詩作者劉長卿是中唐前期一位以山水詩著名的詩人,寫作本詩大約是在大曆五年(770)前後從湖湘到吳中以後的日子裡。在此以前大約十年時間中,劉長卿的仕途極為坎坷,曾因公而犯上兩次遭貶,均遠貶到南巴(廣東電白)。由於經受了沉重的打擊,詩作中原先注重社會現實的內容減少了,而增加的多為哀婉感傷之辭,著名的詩作如《長沙過賈誼宅》等。另外在他的詩作中,還增加了一些山水景物描寫的詩篇,描繪祖國秀美的自然風光,從中寄寓了自己平淡寧靜的心緒,著名的詩作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湘中紀行》十首等,本詩即屬後一類詩作。他的這首山水兼送別詩,不事雕琢,語淺意深,景中帶情,用字精緻,達到很高的藝術境地,是詩人藉山水風光而傾述心曲的作品。表面是寫對詩僧靈澈的清寂風度的讚頌,實則卻為對自己所選擇的淡泊的人生道路的肯定。故《峴傭說詩》在論劉長卿詩時說,其作「較王(維)、韋(應物)稍淺,其清妙自不可廢」,這種淺近而清遠的詩風,當以劉長卿為最。
這首詩很像五律的後半部分。前兩句以「蒼蒼」和「杳杳」相對,疊字手法的運用使讀者體驗到寺院的幽深和晚鐘的悠遠,似乎它們正在歡迎靈澈的歸來。後兩句煉字精確。「帶」字似見斜歸隨靈澈的身影移動,緊隨而不捨。用這「帶」字給讀者造成似乎斜陽也對這位高僧很有感情的感覺,似乎它也要來送靈澈一程。末句「青山獨歸遠」有不同的讀法,可以是「獨歸遠青山」,可以是「獨歸青山遠」,也可以是「遠獨歸青山」。筆者以為,若為突出詩人對靈澈的不捨情意,應以第二種為好,即眼看著靈澈一步步向青山深處走去,以至越來越遠。另外,本詩在寫法上能做到結構嚴密,前後照應。如首句有「蒼蒼」,末句即以「青山」相對。三句有「杳杳」,末句便以「遠」字相呼。三句有「晚」,三句即以「斜陽」相聯,而前兩句中寺院鐘聲的描寫,末句又有「歸」字相鎖合。因此,本詩內容回環復沓,首尾相顧,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這是精於詩體結構的高手才能做到的。
105年6月27日(一)
1.考唱歌
2.上台報告~「最心愛的寶貝」、「暑假計畫」
3.護眼護照
105年6月24日(五)
1.訂簽考卷:國( )生( )數( )
2.背詩~獨坐敬亭山
3.背部首
4.同樂會表演
105年6月23日(四)
1.數卷一張
2.期末考:數
105年6月22日(三)
1.L9~L16生字x1
2.期末考:國生
3.訂正國( )生( )
105年6月21日(二)
1.L13~L16圈詞x1
2.訂簽考本( )
3.訂正考卷:國( )數( )
105年6月20日(一)
1.橘40~43
2.數八格
3.考L16聽寫
4.訂正考卷:國( )數( )生( )
105年6月17日(五)
1.L9~12圈詞x1(下週一考聽寫)
2.數卷一張
3.複習月考範圍
4.訂正考卷:國( )數( )生( )
105年6月16日(四)
1.橘38.39
2.數卷一張
3.訂正考卷:國( )數( )生( )
4.交貼心兌換券
5.課後班開始報名(二年級上學期 9/5~1/18上課,學費 5571元)
下週二票選唱唱跳跳英語歌~Hot potatoes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Eensy Weensy Spider
105年6月15日(三)
1.乙65~73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註釋]
1. 凌寒:冒著嚴寒。 2. 遙:遠遠的。
3. 為:因為。
4. 暗香:淡淡的香氣,指梅花的幽香。
5.知:知道
[翻譯]
牆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
為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一1086),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市)人。他是著名政治家,宋神宗熙寧年間兩任宰相,推行新法,改革政治。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半山園。在文學方面,他也很有成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立意高遠,中心明確,議論透闢。他前期的詩歌多指陳現實,有感而發,語言激烈尖銳;晚年轉寫山水風光,更注重字句的推敲錘煉,又喜歡用冷僻的典故。這些風格,一方面繼承了唐代韓愈的奇險怪僻,另一方面亦影響了後來宋詩的發展。
賞析重點
梅花與松、竹並稱「歲寒三友」,經冬不謝。這首詩描寫的正是梅花不畏嚴寒的風骨。在萬木蕭索的冬天,百花枯萎,惟有梅花不畏霜雪嚴寒,吐蕊開放,一枝獨秀。牆角開了一簇潔白的梅花,遠遠看上去好似一堆白雪,但有一縷縷淡淡的清香向詩人襲來,便知它不是雪而是梅花了。
詩的頭兩句寫梅花孤獨的處境。它並沒有生長在惹人注目的「中庭」,而是偏處院中一隅的「牆角」。「凌寒」一句,顯示了詩人對梅花高度頌揚。末二句寫梅花的色和香。詩人用「雪」來襯托「梅」,雪是高潔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潔以外,還具有雪所沒有的芳香的特質。這梅花不僅凌寒吐艷,而且在嚴寒中送出淡淡的香氣。由於梅花「不是雪」,嚴寒既壓不倒梅花的色,也壓不倒梅花的香,因此更突出了它「凌寒」的傲骨。古人常以梅花比喻那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高士;故有人認為,「凌寒獨自開」的梅花,是詩人對自己不同流俗的人格的寫照。
南朝蘇子卿有《梅花落》詩:「庭前一樹梅,寒多未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王安石將他的詩意倒轉,構思更為巧妙,語言也更工整。詩人繼承前人而又獨出新意,可謂善於學習。
這首詩通過寫梅花,在嚴寒中怒放、潔白無瑕,讚美了梅花高貴的品德和頑強的生命力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 在我國古代為數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稱一首饒有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 這首詠梅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 全詩雖僅4句20字,卻較為形像地刻畫了早春梅花的神韻和香色。 前兩句“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頗有寒意的早春時,萬物皆未萌芽,唯獨牆角數枝梅花迎寒綻開。 這兩句寫梅花,不繪其形,而傳其神。 “牆角”二字點明地點;“獨自開”與“數枝梅”相照應,傳遞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時間,突出了春梅於嚴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徵。 不過,這兩句詩寫梅花不畏嚴寒傲然怒放,並非首創。 在此之前,已有別的詩加以描繪了。 如南朝陳詩人謝燮的《早梅》詩:“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緊扣一個“早”字,用表現人的心理狀態的“疑”與“畏”字寫梅花,使之人格化,從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鬥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較之前兩句,後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寫梅花的香色,則寫得較為新穎別緻。 “遙知不是雪”,著眼於人們的視覺形象,含蓄地寫梅花的純淨潔白。 儘管這句詩否定了詩人於遠處所看到的牆角凌寒獨自綻開的數枝梅花是雪,但它實際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 試想,假如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紅的或是其他顏色,詩人會由此而聯想到雪嗎?正因為梅花似雪,唐代詩人張謂的《早梅》詩句“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以錯把梅枝當作雪枝來反映白梅早發、皎潔似雪的特點,才給人以“錯”而無誤,“錯”中見奇之感。
“遙知不是雪”這句詩,不僅含蓄地寫梅花的純淨潔白,也間接地交代前兩句中所寫的迎寒怒放的“牆角數枝梅”實為詩人從遠處隱隱約約中所見,且與訴諸人們嗅覺的下句“為有暗香來”一道寫梅花的香色,詩句之間具有內在聯繫,顯示出全詩結構的嚴謹。
詩人寫梅香,沒有借助任何形容詞,亦未潑墨如雲,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尋常最奇崛”(王安石語)的“遙知”這兩句詩巧妙自然地出之。 這兩句詩之間具有因果關係。 正因為有梅花的香氣從遠處襲來,才使詩人“遙知不是雪”。 倘若梅花無香氣,則詩人從遠處隱隱約約看到的“牆角數枝梅”,是難免把它錯當作雪枝的。 以互為因果的兩句詩寫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與張謂的《早梅》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遙知”兩句詩也未必是實寫詩人於遠處聞到梅花的香色,從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結論,而只是虛寫,極言梅花的香氣之濃。
如果說,這首《梅花》詩所吟詠的梅花,不僅讓人領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韻,而且給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別具一格的鮮明印象,那麼,這首詩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詠的梅花,令人賞心悅目,獲得藝術美的享受。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 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讚為詠梅的絕唱。 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鶴,過著隱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實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 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牆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 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於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極端複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105年6月14日(二)
1.L16生字造詞
2.數卷一張
3.背部首:示禸禾穴
4.訂簽數卷( )L9.10國卷( )
4.訂簽數卷( )L9.10國卷( )
5.考國11、12數6-9
105年6月13日(一)
105年6月13日(一)
1.L16圈詞x2
2.L16造句短語
3.數八格
4.考國9、10 數8、9
105年6月8日(三)
1.乙62~64.77
2.訂正數課本
3.背L16
4.背詩~烏衣巷
5.畫圖(希望之光徵畫)
5.畫圖(希望之光徵畫)
105年6月7日(二)
1.甲67~70
2.訂簽考本( )
3.數卷
4.背部首:目矛矢石
105年6月6日(一)
1.L15圈詞x2
2.L15造句短語
3.數八格
4.考L15聽寫
5.訂正考卷:國( )數( )
5.訂正考卷:國( )數( )
端午節插菖蒲艾草的習俗來源~
屈原的故事~~汩羅江畔的詩人
白蛇傳 ~~ 許仙和白素貞的愛情故事
三大節之一 ~ 端午
105年6月4日(六)
1.L15生字造詞
2.唱歌~太陽、太陽出來了
3.數習78~80
105年6月3日(五)
1.橘36.37
2.數簿38~40
3.訂簽考本( )
4.考L13、L14
105年6月2日(四)
1.甲64~66.74(摺、旅)
2.數習72~74
3.考L14聽寫
4.背詩~渭城曲
5.回條x2 (護眼問卷 + 鄉土語選修調查表)
《渭城曲》
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解】:
1、渭城:就是咸陽,現今陝西省西安市。
2、浥:濕潤。
3、客舍:旅館。
4、柳色:柳象徵离別。
5、陽關:古關名,位於甘肅省敦煌西南,在玉門關以南,故稱陽關,是出塞必經
之地。
【韻譯】: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
客店四周格外青綠的柳色顯得煥然一新,
老朋友請你再喝一杯餞別酒吧,
此去西行一出陽關後,就很難見到熟人了。
【評析】:
這是一首送別的名曲。一題作《送元二使安西》唐代長安主要有兩處送別的地方,
一是東方的灞橋,即〈憶秦娥〉詞中所謂的「灞陵傷別」;
而另一處則是本詩所說之渭城,其與長安相距有一天的路程,詩人送行至此真可謂情意深切。
詩的首二句點明送別的時令、地點、景物;三、四句寫惜別。
詩人成功的以「春雨」、「路途」、「客舍」、「楊柳」烘托出遊人將別的氣氛;
雖然渭城之綿綿春雨,似乎浥淨了四周的染塵,
但本應明朗清新的景致,色調卻顯得有些沉鬱,襯出心中複雜的情緒。
最後詩人索性將原本欲述說的不捨離情與辭別的祝福都化在一句勸酒的話語當中。
前兩句為送別創造一個愁鬱的環境氣氛,後兩句再寫頻頻勸酒,依依離情。
此詩後來被編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餞別的名曲。或名《陽關曲》,或名《陽
關三疊》。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
句,且註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
所謂《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認
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按白樂天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
疊。不然“勸君”一句不可能為“第四聲”。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6月1日(三)
1.乙57~60
2.考L15默寫
3.數簿36.37
4.訂正數卷( )
105年5月31日(二)
3.數簿36.37
4.訂正數卷( )
105年5月31日(二)
1.橘34.35
2.數八格
3.背部首:癶白皮皿
4.訂簽考本( )
5.宣傳單x2
4.訂簽考本( )
5.宣傳單x2
105年5月30日(一)
1.L14圈詞x2
2.L14造句短語
3.考L13聽寫
4.考數6、7
5.數習70.71
來摺翅膀會動的紙鳥~
水域安全宣導影片~
戲水十誡:
1、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
2、避免做出危險行為,不要跳水。
3、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格外小心。
4、不要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位置。
5、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下水。
6、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
7、身體疲累狀況不佳,不要戲水游泳。
8、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小心失溫。
9、注意氣象報告,現場氣候不佳不要戲水。
10、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保持冷靜放鬆。
救人五招:「叫叫伸拋划」
「叫」是大聲呼救。
「叫」是打電話,向119求救。
「伸」是拿竹竿、樹枝等延伸物,讓溺水者拉住。
「拋」是將球、瓶等漂浮物拋向溺水者。
「划」是搭乘救生圈、保麗龍等浮具,划向溺水者將他救回。
105年5月27日(五)
謝謝沛穎爸爸將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我們先睹為快吧!
105年5月26日(四)
1.乙54~56.76(邊、捲)
2.背詩~~白鷺鷥
3.數習68.69
白鷺鷥 李白
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
心閒且未去,獨立沙洲旁。
【翻譯】
【賞析】白鷺鷥高雅美麗,優雅的飛翔姿態很有韻致。在秋天的溪流畔、水田邊,都是牠們棲身的地方。詩的一開始用「如墜霜」來形容白鷺鷥飛落的樣子,讓人產生一種想像,牠踡起一隻腳獨立著,那安靜地神態,充分的展示了閒雅從容的美。
105年5月25日(三)
1.甲59~62
2.背L14
3.數八格
4.訂簽數卷( )
105年5月24日(二)
1.橘32.33
2.數習66.67
3.訂簽考本( )數卷( )( )
4.背部首:用田疋疒
105年5月23日(一)
1.L13圈詞x2
2.L13造句短語(1.AABB動詞疊字詞*3個 /2.就在…/3.就會…/4.請…)
3.考L12聽寫
4.考數6、7
5.數習64.65
105年5月20日(五)
1.甲56~58、73飯
2.數簿32.33
3.考L13默寫
4.背詩
5.宣傳單
今天早上台語歌謠表演~西北雨,謝謝各位家長粉絲們的賞光,讓小朋友們有上舞台表演的美好經驗!感謝婕歆媽媽提供豐富多樣的道具、匯送影音檔給班上;感恩天唯媽媽默默在一旁的陪伴與付出,提供孩子們溫暖的幫助;也謝謝沛穎媽媽和子妍媽媽適時的參與協助,讓孩子們著裝順利。有您們的同在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且讓大家一起期待來年二年級的英語歌謠觀摹表演吧!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105年5月19日(四)
1.L13生字造詞
2.數學半年曆(A4紙,格子裡填上1~6月的月曆)
3.明天9:30表演西北雨,穿夏季運動服(螢火蟲穿黑色,新郎新娘和媒人婆穿著適合角色的衣服)
105年5月18日(三)
1.乙50~52
2.背L13
3.數習54~57
4.背部首:瓜瓦甘生
5.穿便服 (星期五穿夏季運動服上台表演“西北雨”)
105年5月17日(二)
1.橘28.29
2.訂簽考本( )
3.數簿30.31
105年5月16日(一)
1.L12圈詞x2
2.L12造句短語(1.祝你 ____ x3句 /2.第一次…/3.應該…)
3.考L11聽寫
4.數八格
鳥鳴澗(唐 王維)
105年5月13日(五)
1.L12生字造詞
2.背L12(84、85)
3.數簿28.29
105年5月12日(四)
1.乙47~49.76(張、呵、寫)
2.數八格
3.背詩
105年5月11日(三)
1.甲48~54
2.數習50~53
3.背L12(82、83)
4.考L11生字
105年5月10日(二)
1.橘26.27
2.數簿26.27
3.訂簽考本( )
4.背部首:牛犬玄玉
105年5月9日(一)
1.L11圈詞x2
2.L11造句短語(1.多__ __呀!多__ __呀!/2.像--- /3.應該--- /4.成為---)
3.數習62.63
4.考L10聽寫
105年5月6日(五)
1.L11生字造詞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詩~春墅、崔道融
~~~星期一早上8:00~8:30大愛媽媽說故事,請早點來學校喔!
105年5月5日(四)
1.L9圈詞x1
2.考L9聽寫
3.數習60.61
105年5月4日(三)
1.甲45~47、袍、摸、應、雅(p.73)
2.背L11
3.數簿24.25
4.背部首:爻爿片牙
105年5月3日(二)
1.橘24.25
2.數八格
3.背日期口訣
4.考L10默寫
鯉のぼり
105年4月29日(五)
1.乙42~45
2.L10生字造詞
3.數簿22.23
4.明天運動會12:30放學,穿運動服,週一補假
5.帶便當
105年4月28日(四)
1.L10圈詞x2
2.疊字動詞x3
3.數習48.49
4.背詩:田上 (唐、崔道融)
105年4月27日(三)
1.乙40.41
2.數八格
3.唱歌:天黑黑(生活課本p.121)
4.背部首:水火爪父
105年4月26日(二)
1.橘22.23
2.數習46.47
3.唱歌:下雨(生活課本p.73)
105年4月25日(一)
1.L9生字造詞
2.背L10(下週考默寫)
3.數八格
105年4月22日(五)
1.甲40~43
2.數習44.45
3.背詩
下星期一早自習:大愛媽媽時間
星期一早上第一節:瑞文氏矩陣推理測驗
105年4月21日(四)
1.訂簽期中考卷x3
國( )生( )數( )
2.L9圈詞x2
3.唱歌:西北雨
4.背部首:比毛氏气
105年4月20日(三)
1.背L9
2.甲37~39、72(斑、雀、躲)
3.數習42.43
105年4月19日(二)
1.數卷一張
2.訂正國生
3.期中考:數學
105年4月19日(一)
唐‧杜甫‧《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翻譯】
春天的陽光久久照耀,山川風景顯得更加秀麗明朗。春天的和風輕輕吹拂,花草樹木的香味飄蕩於空氣中。冰雪消融成泥,燕子們歡快地到處飛來飛去。沙地也變得溫暖,只見一雙雙鴛鴦酣睡其上。
【賞析】
春天的美是動態的,也是靜態的;隨風搖擺的花草樹木,飛翔的燕子,酣睡的鴛鴦,明麗的風景中蘊含著無限生機。
資料來源:網路~Mulberry的詩歌筆記本II
105年4月16日(五)
1.L5~8圈詞x1
2.造句和短語
3.數卷一張
4.訂簽考本( )
5.背詩~絕句
105年4月15日(四)
1.L1~4圈詞x1
2.造句+短語
3.數卷一張
4.自由生活卷x9
5.訂簽國( )( )
105年4月13日(三)
1.L8圈詞x2
2.考L8聽寫
3.校慶邀請卡
4.自由國卷x9(自行在家裡練習)
5.數卷一張
105年4月12日(二)
1.橘14.15
2.訂簽考本( )
3.數卷一張
4.背弟子規~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5.訂簽國卷7 ~8課( )、數卷4~5( )
105年4月11日(一)
1.L7圈詞x2
2.考L7聽寫
3.考唱歌~「種樹歌」、「快樂人生」
4.生活習作18~21 (第18頁請家長簽名)
105年4月8日(五)
1.橘12.13
2.數習38~41
3.成長小書
4.背部首:止歹殳毋
105年4月7日(四)
1.L8圈詞x2
2.L8造句
3.數卷一張
4.背詩~秋浦歌、李白
白髮三千丈,
離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105年4月6日(三)
1.乙31~38
2.數習36.37
3.背L8
105年4月1日(五)
1.L8生字造詞
2.數簿20.21
3.數八格
105年3月31日(四)
1.乙28~30.虹、掃、刷(p.75難字)
2.數習 34.35
3.背詩~小松
4.短跑同意書(4/8星期五8:40~8:50在外操場第五跑道、60公尺短跑)
5.視力保健文宣
水域安全宣導影片~
戲水十誡:
1、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
2、避免做出危險行為,不要跳水。
3、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格外小心。
4、不要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位置。
5、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下水。
6、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
7、身體疲累狀況不佳,不要戲水游泳。
8、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小心失溫。
9、注意氣象報告,現場氣候不佳不要戲水。
10、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保持冷靜放鬆。
救人五招:「叫叫伸拋划」
「叫」是大聲呼救。
「叫」是打電話,向119求救。
「伸」是拿竹竿、樹枝等延伸物,讓溺水者拉住。
「拋」是將球、瓶等漂浮物拋向溺水者。
「划」是搭乘救生圈、保麗龍等浮具,划向溺水者將他救回。
105年5月27日(五)
1.L14生字造詞
2.數簿34.35
3.背L15(下星期考默寫)
4.回收電池(滿20顆兌換抽獎券一張)
在日本紙鶴有代表祈福的意思祈求平安健康和世界和平來動動手摺隻紙鶴吧!
謝謝沛穎爸爸將影片上傳至YOUTUBE~~讓我們先睹為快吧!
105年5月26日(四)
1.乙54~56.76(邊、捲)
2.背詩~~白鷺鷥
3.數習68.69
白鷺鷥 李白
白鷺下秋水,孤飛如墜霜。
心閒且未去,獨立沙洲旁。
【翻譯】
|
【賞析】白鷺鷥高雅美麗,優雅的飛翔姿態很有韻致。在秋天的溪流畔、水田邊,都是牠們棲身的地方。詩的一開始用「如墜霜」來形容白鷺鷥飛落的樣子,讓人產生一種想像,牠踡起一隻腳獨立著,那安靜地神態,充分的展示了閒雅從容的美。
105年5月25日(三)
1.甲59~62
2.背L14
3.數八格
4.訂簽數卷( )
105年5月24日(二)
1.橘32.33
2.數習66.67
3.訂簽考本( )數卷( )( )
4.背部首:用田疋疒
105年5月23日(一)
1.L13圈詞x2
2.L13造句短語(1.AABB動詞疊字詞*3個 /2.就在…/3.就會…/4.請…)
3.考L12聽寫
4.考數6、7
5.數習64.65
105年5月20日(五)
1.甲56~58、73飯
2.數簿32.33
3.考L13默寫
4.背詩
5.宣傳單
今天早上台語歌謠表演~西北雨,謝謝各位家長粉絲們的賞光,讓小朋友們有上舞台表演的美好經驗!感謝婕歆媽媽提供豐富多樣的道具、匯送影音檔給班上;感恩天唯媽媽默默在一旁的陪伴與付出,提供孩子們溫暖的幫助;也謝謝沛穎媽媽和子妍媽媽適時的參與協助,讓孩子們著裝順利。有您們的同在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且讓大家一起期待來年二年級的英語歌謠觀摹表演吧!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竹 里 館 王 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解】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長嘯:長聲呼嘯。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長嘯:長聲呼嘯。
【評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閒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閒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隨性之所至,可以彈琴可以長嘯。此中有深意,雖然別人不能理解,卻有明月欣然來相伴。
現代的人最怕的就是孤單寂寞,總是在生活中填滿了各種熱鬧喧囂;而喧囂之後卻更感寂寞。殊不知,當我們放棄了對各種外物的追求,心中自然寧靜祥和,可以體察到自己內心世界的豐富有趣;即使獨處,也不會感到孤單寂寞。
而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就像詩中的王維,獨處也有他自己的世界。
105年5月19日(四)
1.L13生字造詞
2.數學半年曆(A4紙,格子裡填上1~6月的月曆)
3.明天9:30表演西北雨,穿夏季運動服(螢火蟲穿黑色,新郎新娘和媒人婆穿著適合角色的衣服)
105年5月18日(三)
1.乙50~52
2.背L13
3.數習54~57
4.背部首:瓜瓦甘生
5.穿便服 (星期五穿夏季運動服上台表演“西北雨”)
105年5月17日(二)
1.橘28.29
2.訂簽考本( )
3.數簿30.31
105年5月16日(一)
1.L12圈詞x2
2.L12造句短語(1.祝你 ____ x3句 /2.第一次…/3.應該…)
3.考L11聽寫
4.數八格
鳥鳴澗(唐 王維)
鳥鳴澗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詩
桂花一片片在無人的地方飄落,
深山空蕩蕩籠罩著靜靜的夜幕。
小鳥被初出的月光驚得飛起來,
山澗裏不時傳來牠們的鳴叫聲。
105年5月13日(五)
1.L12生字造詞
2.背L12(84、85)
3.數簿28.29
105年5月12日(四)
1.乙47~49.76(張、呵、寫)
2.數八格
3.背詩
105年5月11日(三)
1.甲48~54
2.數習50~53
3.背L12(82、83)
4.考L11生字
105年5月10日(二)
1.橘26.27
2.數簿26.27
3.訂簽考本( )
4.背部首:牛犬玄玉
105年5月9日(一)
1.L11圈詞x2
2.L11造句短語(1.多__ __呀!多__ __呀!/2.像--- /3.應該--- /4.成為---)
3.數習62.63
4.考L10聽寫
105年5月6日(五)
1.L11生字造詞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詩~春墅、崔道融
~~~星期一早上8:00~8:30大愛媽媽說故事,請早點來學校喔!
《春墅》
年代:唐 作者: 崔道融
蛙聲已過社,農事忽已忙。
農婦餉田歸,不見百花芳。
聽到蛙的叫聲,又是過了春社 (社:社日,古代祭祀社神之日,一般分春社、秋社,在春分、秋分前後) 的日子,田裡耕耘的事務忽然變得忙碌起來。鄰家的村婦爲了替在田間勞動的人送飯,顧不上去欣賞芳香的百花。 農婦餉田歸,不見百花芳。
華夏經緯網 2010-05-04 13:35:29 |
喜歡唐詩,喜歡唐詩裏的田園,喜歡唐詩裏的農家樂。這緣于它的造境與抒情,緣于它的恬淡之韻味,幽遠之意境。 “雨裏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閒著中庭梔子花。”王建在《雨過山村》中,以極簡練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村圖畫。山農春蠶之季算是最忙的時候,可是詩人卻不正面說忙,而以“閒著中庭梔子花”,反襯出忙,可謂妙筆生花,韻味無窮。崔道融的一首《春墅》,可稱姊妹篇,同曲同工,又具特色。“蛙聲已過社,農事忽已忙。鄰婦餉田歸,不見百花芳。”春社已過,蛙聲催耕,正值農忙季節。你看,餉田回家的農婦,腳步匆匆,連路邊盛開的百花都視而不見。“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光裏,正忙著選蠶種、餉田的姐妹們,哪有閒情去賞花呢! 春天,是播種希望的季節。劉禹錫的一首《插田歌》,飽含對農民的深厚感情,以細膩、白描的筆觸,為我們勾畫了農家插田的風情:“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農婦白纻裙,農父綠蓑衣。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春天來了,山岡田頭已被綠草覆蓋,各色野花在陽光下盛開。春燕在村邊巷尾的上空時而高飛,時而俯衝,常常就從人們臉前一掠而過。農民早已不顧春寒料峭,整理好田塊,田埂如線,水光參差。穿著白麻裙的農婦,披著綠蓑衣的農夫,正在彎腰插田。一人唱眾人和的山歌聲在田野上空回蕩。吟誦詩篇,讓我回到了童年,感到一下子年輕了許多,又仿佛打著赤腳,在鬆軟的田埂上挑秧、送茶……“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雲稻苗肥。更被鷺鷥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韋莊的《插田》,天然美景,妙手拾得,展現於人們面前的不僅是一首樸素清新、韻致無窮的詩作,更是一幅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的稻鄉畫屏。寫田間鷺鷥,王維有“漠漠水田飛白鷺”,杜甫有“一行白鷺上青天”,溫庭筠有“萬頃江田一鷺飛”。在廣袤空闊的田野,白鷺齊飛,靜中有動,都是傳神之筆。 知足常樂,熱情好客是鄉間農民的淳樸性格,唐詩中不少詩篇都有體現。信手拈來,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司空曙的《田家》:“田家喜雨足,鄰老相招攜。泉溢溝塍壞,麥高桑柘低。呼兒催放犢,宿客待烹雞。搔首蓬門下,如將軒冕齊”,都有“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的特色。有客人來,不亦樂乎,擺上筵席,“把酒話桑麻”;催促孩子趕快放牛,留住客人,殺雞待客,高興得像做了高官一樣得意。一千多年後,這情景,這盛情,每次回到老家,都在我的眼前出現。 此時,是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在書房裏品味著唐詩裏的田園。我分明感到我的身邊,到處洋溢著經典的芬芳,還有田園的芬芳。 黃駿騎 來源:北京日報 |
105年5月5日(四)
1.L9圈詞x1
2.考L9聽寫
3.數習60.61
105年5月4日(三)
1.甲45~47、袍、摸、應、雅(p.73)
2.背L11
3.數簿24.25
4.背部首:爻爿片牙
105年5月3日(二)
1.橘24.25
2.數八格
3.背日期口訣
4.考L10默寫
鯉のぼり
105年4月29日(五)
1.乙42~45
2.L10生字造詞
3.數簿22.23
4.明天運動會12:30放學,穿運動服,週一補假
5.帶便當
105年4月28日(四)
1.L10圈詞x2
2.疊字動詞x3
3.數習48.49
4.背詩: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註釋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
披蓑:披著草衣。
俱:都。
殊:竟然。
雨足:雨十分大,充足。
白:白茫茫。
披蓑:披著草衣。
俱:都。
殊:竟然。
譯文
雨下得太大了,連高處的田地裡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農夫披著蓑草製成的雨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都累得精疲力盡,可是東方的天色竟然還沒有亮。
雨下得太大了,連高處的田地裡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水,農夫披著蓑草製成的雨衣半夜就去耕地了。人和牛都累得精疲力盡,可是東方的天色竟然還沒有亮。
賞析
這首詩寫農民天還沒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盡”與“殊未明”相對照,反映了農民早出晚歸、不知疲倦的辛苦勞動生活。
這首詩寫農民天還沒有亮便冒雨耕田,“力俱盡”與“殊未明”相對照,反映了農民早出晚歸、不知疲倦的辛苦勞動生活。
105年4月27日(三)
1.乙40.41
2.數八格
3.唱歌:天黑黑(生活課本p.121)
4.背部首:水火爪父
105年4月26日(二)
1.橘22.23
2.數習46.47
3.唱歌:下雨(生活課本p.73)
105年4月25日(一)
1.L9生字造詞
2.背L10(下週考默寫)
3.數八格
105年4月22日(五)
1.甲40~43
2.數習44.45
3.背詩
下星期一早自習:大愛媽媽時間
星期一早上第一節:瑞文氏矩陣推理測驗
|
1.訂簽期中考卷x3
國( )生( )數( )
2.L9圈詞x2
3.唱歌:西北雨
4.背部首:比毛氏气
105年4月20日(三)
1.背L9
2.甲37~39、72(斑、雀、躲)
3.數習42.43
105年4月19日(二)
1.數卷一張
2.訂正國生
3.期中考:數學
105年4月19日(一)
1.L1~8生字x1
2.期中考:國生
3.複習課本習作
4.訂正考卷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翻譯】
春天的陽光久久照耀,山川風景顯得更加秀麗明朗。春天的和風輕輕吹拂,花草樹木的香味飄蕩於空氣中。冰雪消融成泥,燕子們歡快地到處飛來飛去。沙地也變得溫暖,只見一雙雙鴛鴦酣睡其上。
【賞析】
春天的美是動態的,也是靜態的;隨風搖擺的花草樹木,飛翔的燕子,酣睡的鴛鴦,明麗的風景中蘊含著無限生機。
資料來源:網路~Mulberry的詩歌筆記本II
105年4月16日(五)
1.L5~8圈詞x1
2.造句和短語
3.數卷一張
4.訂簽考本( )
5.背詩~絕句
105年4月15日(四)
1.L1~4圈詞x1
2.造句+短語
3.數卷一張
4.自由生活卷x9
5.訂簽國( )( )
105年4月13日(三)
1.L8圈詞x2
2.考L8聽寫
3.校慶邀請卡
4.自由國卷x9(自行在家裡練習)
5.數卷一張
105年4月12日(二)
1.橘14.15
2.訂簽考本( )
3.數卷一張
4.背弟子規~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5.訂簽國卷7 ~8課( )、數卷4~5( )
105年4月11日(一)
1.L7圈詞x2
2.考L7聽寫
3.考唱歌~「種樹歌」、「快樂人生」
4.生活習作18~21 (第18頁請家長簽名)
105年4月8日(五)
1.橘12.13
2.數習38~41
3.成長小書
4.背部首:止歹殳毋
105年4月7日(四)
1.L8圈詞x2
2.L8造句
3.數卷一張
4.背詩~秋浦歌、李白
白髮三千丈,
離愁似箇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105年4月6日(三)
1.乙31~38
2.數習36.37
3.背L8
105年4月1日(五)
1.L8生字造詞
2.數簿20.21
3.數八格
105年3月31日(四)
1.乙28~30.虹、掃、刷(p.75難字)
2.數習 34.35
3.背詩~小松
4.短跑同意書(4/8星期五8:40~8:50在外操場第五跑道、60公尺短跑)
5.視力保健文宣
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
閒即旁邊立,看多長卻遲。
詩意:
小松樹剛剛開始成長的時候只有幾尺高,柔柔嫩嫩的挺不
起腰桿兒來,我好喜歡它哦!所以只要空閒時,常常站在
旁邊看著它成長,可是,越看就越覺得它長得好慢喔!
閒即旁邊立,看多長卻遲。
詩意:
小松樹剛剛開始成長的時候只有幾尺高,柔柔嫩嫩的挺不
起腰桿兒來,我好喜歡它哦!所以只要空閒時,常常站在
旁邊看著它成長,可是,越看就越覺得它長得好慢喔!
105年3月30日(三)
1.L7圈詞x2
2.L7造句+短語(1、就像…//2、游過來、游過去*3)
3.數簿18.19
4.考國1~2、數四
5.帶水彩
6.視力檢查卡
105年3月29日(二)
1.甲32~35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4.背部首~曰月木欠
5.訂簽考本( )
105年3月28日(一)
1.L7生字造詞
2.考L6聽寫
3.數習30.31
4.訂簽數卷( )
105年3月25日(五)
1.甲29~31.戲、缸(P.72難字)
2.背L7
3.數簿16.17
4.兒童節宣傳x2(14公分紙尺、新北兒童尚蓋猴摺頁文宣品)
~下星期一早自習時間有大愛媽媽說故事活動,請勿遲到!
105年3月24日(四)
1.乙23~26
2.數習28.29
3.背詩~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作者簡介】
太上隱者:此詩雖有署名,但因為沒人知道他的身世和居處,也和「無名氏」差不多。只不過根據這個署名和本詩的內容,我們倒確實可以斷定作者是一個道家的修煉人。對於欣賞此詩來講,這也就足夠了。
【字句淺釋】
題解:據《古今詩話》所載,作者來歷不為人知,於是有愛管閒事的人去當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並不回答,卻寫下了這首詩,因此名之「答人」。枕:(作動詞)放在頭下墊著當枕頭。歷:記錄年、月、日和節氣的書、表等。
【全詩串講】
偶然來到這株松樹下面,把頭高枕在石頭上安眠。
山中歲月沒有曆書記載,冬去春來不知道是何年。
【言外之意】
唐代佛道盛行,人心返古:捐身佛廟道觀者很多,隱居深山密林者不少。在這眾多的修行者中,確有不少人修成得道,跳出紅塵。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有呂洞賓、孫思邈等。至於不與人接、不為人知的就不知到底有多少了,而本詩作者就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道家真修者。無論其成道與否,單憑這首詩的產生、內容和語氣來看,本詩作者已經不是一個泛泛之輩了。信與不信,讀者不妨將此詩細讀精思、心體意會,自有同感。
(偶來松樹下)可見作者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行蹤不定、飄忽如雲;(高枕石頭眠)可見作者自適自娛、無憂無慮,恬淡不求、閒靜不爭。(山中無曆日)不與世交、不與人接,不求名利、不落人情,完全沒有必要記住天時人事之類的東西了;(寒盡不知年)雖然冬去春來、尚知冷暖寒暑,一年過去、也知一歲又來,但長期不聞不問,也就不知今世何世、今年何年了。
此詩名為「答人」,但說起話來旁若無人;隨口道出二十個字,便是一幅活脫脫的世外高人的自畫像:不但遠離世俗、不涉紅塵,連松樹、石頭也是隨緣而遇、隨興而去。獨往獨來,空間於他無拘無礙;忘日忘年,時間於他不掛不牽。他的世界已經不是常人生活的世界,他的時空也不是常人感知的時空!
http://big5.zhengjian.org/2005/03/15/31526.唐诗欣赏:答人.html
105年3月23日(三)
1.L6生字造詞
2.數簿14.15
3.背部首:斤方旡日
105年3月22日(二)
1.L6圈詞x2
2.背L6
3.弟子規
4.數八格
5.訂簽考本( )
~明天11:10身高視力檢查,有配戴眼鏡的同學記得把眼鏡帶來!
105年3月21日(一)
1.乙20~22、舞.電.燈(難字p.74、75)
2.考聽寫
3.數習26.27
4.唱歌(快樂人生、種樹歌,曲調如下)
105年3月18日(五)
1.橘10.11
2.數八格
3.帶照片(綜合課用)
4.背詩~訪袁拾遺不遇
5.訂簽考本( )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作者】
孟浩然,字浩然,唐朝湖北襄陽人。年少時隱居在鹿門山,喜仗義勇為,救人危難,人稱孟鹿門。四十歲應進士落第,漫遊吳越山水。他和王維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合稱「王孟」。
【注釋】
(1)拾遺:唐代諫官名,職掌勸諫君王的缺失。
(2)才子:才德兼備的文人,此指袁拾遺。
(3)江嶺:江西省大庾(yǔ,ㄩˇ)嶺。過此就是嶺南地區,為唐代放逐罪人的地方。
(4)流人:因犯罪被流放到偏遠地方的人。
(5)聞說:聽說。
(6)何如:如何、怎麼樣。這裡用反問語氣來表示「不如」。
(7)此地:指河南省洛陽縣。
【語譯】
我到洛陽拜訪好友袁才子,沒想到他被流放到大庾嶺去了。聽說那邊的梅花開得早,但是如何比得上家鄉這裡的春色呢?
【詩中有話】
詩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北上洛陽尋訪好友袁拾遺,不料他因違抗聖旨,被免去官職,流放到大庾嶺,孟浩然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仁厚的君子在顯達時能廣布恩澤,德化天下蒼生;貧困時也能順其自然,修身養德。)而江嶺的氣候溫暖,梅花早開,恐怕袁才子在春梅的美景之下,早已流連忘返了。孟浩然提醒知心好友,南國風光哪及得上故鄉春色,可別忘了回家啊!
詩中以梅花比喻袁才子堅忍高潔的品格,又以「何如此地春」,期盼好友早日返鄉,共享洛陽春光,正呈現出溫柔敦厚且哀而不怨的「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7日(四)
1.L5圈詞x2
2.數簿12.13
3.甲18.19
4.造句和短語~(1、把… /2.《動詞》得更《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
5.背部首:支攴文斗
105年3月16日(三)
1.L5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L4圈詞x1
4.考L4聽寫
105年3月15日(二)
1.甲24~27
2.背部首
3.背弟子規
~明日考唱歌:春神來了、春天到了
105年3月14日(一)
1.甲21~23.71(夢、變)
2.背L5
3.數習24.25
4.行前通知 (明日校外教學,要早睡早起!)
105年3月11日(五)
1.橘8.9
2.數簿10.11
3.背部首:心戈戶手
4.背詩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語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玩幾天就匆匆出山。
【評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0日(四)
1.L4圈詞x2
2.造句3題(1、真…/2、怎麼…/3、只有…)
3.數習22.23
4.自由捐發票(滿50張有禮物)
105年3月9日(三)
1.L4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校慶藝文競賽參加辦法(已黏貼在聯絡簿上)
105年3月8日(二)
1.乙15~18
2.數簿8.9
3.訂簽考本( )
4.家長日記錄
105年3月7日(一)
1.乙12~14、蝴、蜜、蜂(難字p.74)
2.背L4
3.考L3聽寫
4.數習20.21
5.(1~18)(p.16)簽
~~帶牙刷、小鏡子、牙線,明日健康課練習貝氏刷牙法
105年3月4日(五)
1.甲15~17
2.橘6.7
3.數八格
4.背詩~終南望餘雪、祖詠
5.明天 9:00~10:00 家長日
詩名
終南望餘雪
作者 祖詠
分類
五言絕句
內
容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詩
意
終南山的北面風景十分秀麗,山色多麼秀美;
峯頂上的積雪,高高的好像浮在雲的上面。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經過陽光一照射,更加明媚動人;
暮色漸生,長安城中覺得更加寒冷。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爲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餘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纔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爲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105年3月3日(四)
1.L3造句(1、也… / 2、都… /3、要…)
2.L3圈詞x2
3.數習18.19
4.回條2張(3月15日校外教學繳費三聯單~~ 3月7日之前繳費截止)
(下學期註冊繳費三聯單+註冊繳費說明~~3月15日前繳費截止)
5.背部首
105年3月2日(三)
1.L3生字造詞
2.背L3
3.數簿6.7
105年3月1日(二)
1.甲12~14、畫、學(p.71難字)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弟子規 ~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05年2月26日(五)
1.橘4.5
2.讀經班招生(宣傳單)
3.背詩
4.數習16.17
5.小日記(寫在聯絡簿p.16「我的蜜蜜甜心派」 熱氣球框中,約30~50字)
6.考L2聽寫
# 要記得帶便當!#
《雪》唐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人們都說瑞雪預兆着豐年,
可是豐年又怎麼樣呢?
長安還不是有那麼多貧寒的百姓,
所以這瑞雪還是不宜降下太多吧!
羅隱(833~909年),中國唐代文學家、詩人。本名璜,字昭諫,餘杭人(一曰新登人) 。“貌古而陋”、“鄉音乖刺”,“恃才忽睨。眾頗憎忌”,不爲公卿所喜。自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凡十次擧進士均不第,遂改名羅隱,自號江東生。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複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係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 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劉學鍇)
105年2月25日(四)
1.L2圈詞x2
2.造句2個(1.是…還是…/ 2.就是…)
3.數8格
4.背部首:广廴廾弋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105年3月30日(三)
1.L7圈詞x2
2.L7造句+短語(1、就像…//2、游過來、游過去*3)
3.數簿18.19
4.考國1~2、數四
5.帶水彩
6.視力檢查卡
105年3月29日(二)
1.甲32~35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4.背部首~曰月木欠
5.訂簽考本( )
105年3月28日(一)
1.L7生字造詞
2.考L6聽寫
3.數習30.31
4.訂簽數卷( )
105年3月25日(五)
1.甲29~31.戲、缸(P.72難字)
2.背L7
3.數簿16.17
4.兒童節宣傳x2(14公分紙尺、新北兒童尚蓋猴摺頁文宣品)
~下星期一早自習時間有大愛媽媽說故事活動,請勿遲到!
105年3月24日(四)
1.乙23~26
2.數習28.29
3.背詩~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作者簡介】
太上隱者:此詩雖有署名,但因為沒人知道他的身世和居處,也和「無名氏」差不多。只不過根據這個署名和本詩的內容,我們倒確實可以斷定作者是一個道家的修煉人。對於欣賞此詩來講,這也就足夠了。
【字句淺釋】
題解:據《古今詩話》所載,作者來歷不為人知,於是有愛管閒事的人去當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並不回答,卻寫下了這首詩,因此名之「答人」。枕:(作動詞)放在頭下墊著當枕頭。歷:記錄年、月、日和節氣的書、表等。
【全詩串講】
偶然來到這株松樹下面,把頭高枕在石頭上安眠。
山中歲月沒有曆書記載,冬去春來不知道是何年。
【言外之意】
唐代佛道盛行,人心返古:捐身佛廟道觀者很多,隱居深山密林者不少。在這眾多的修行者中,確有不少人修成得道,跳出紅塵。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有呂洞賓、孫思邈等。至於不與人接、不為人知的就不知到底有多少了,而本詩作者就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道家真修者。無論其成道與否,單憑這首詩的產生、內容和語氣來看,本詩作者已經不是一個泛泛之輩了。信與不信,讀者不妨將此詩細讀精思、心體意會,自有同感。
(偶來松樹下)可見作者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行蹤不定、飄忽如雲;(高枕石頭眠)可見作者自適自娛、無憂無慮,恬淡不求、閒靜不爭。(山中無曆日)不與世交、不與人接,不求名利、不落人情,完全沒有必要記住天時人事之類的東西了;(寒盡不知年)雖然冬去春來、尚知冷暖寒暑,一年過去、也知一歲又來,但長期不聞不問,也就不知今世何世、今年何年了。
此詩名為「答人」,但說起話來旁若無人;隨口道出二十個字,便是一幅活脫脫的世外高人的自畫像:不但遠離世俗、不涉紅塵,連松樹、石頭也是隨緣而遇、隨興而去。獨往獨來,空間於他無拘無礙;忘日忘年,時間於他不掛不牽。他的世界已經不是常人生活的世界,他的時空也不是常人感知的時空!
http://big5.zhengjian.org/2005/03/15/31526.唐诗欣赏:答人.html
105年3月23日(三)
1.L6生字造詞
2.數簿14.15
3.背部首:斤方旡日
105年3月22日(二)
1.L6圈詞x2
2.背L6
3.弟子規
4.數八格
5.訂簽考本( )
~明天11:10身高視力檢查,有配戴眼鏡的同學記得把眼鏡帶來!
105年3月21日(一)
1.乙20~22、舞.電.燈(難字p.74、75)
2.考聽寫
3.數習26.27
4.唱歌(快樂人生、種樹歌,曲調如下)
105年3月18日(五)
1.橘10.11
2.數八格
3.帶照片(綜合課用)
4.背詩~訪袁拾遺不遇
5.訂簽考本( )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作者】
孟浩然,字浩然,唐朝湖北襄陽人。年少時隱居在鹿門山,喜仗義勇為,救人危難,人稱孟鹿門。四十歲應進士落第,漫遊吳越山水。他和王維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合稱「王孟」。
【注釋】
(1)拾遺:唐代諫官名,職掌勸諫君王的缺失。
(2)才子:才德兼備的文人,此指袁拾遺。
(3)江嶺:江西省大庾(yǔ,ㄩˇ)嶺。過此就是嶺南地區,為唐代放逐罪人的地方。
(4)流人:因犯罪被流放到偏遠地方的人。
(5)聞說:聽說。
(6)何如:如何、怎麼樣。這裡用反問語氣來表示「不如」。
(7)此地:指河南省洛陽縣。
【語譯】
我到洛陽拜訪好友袁才子,沒想到他被流放到大庾嶺去了。聽說那邊的梅花開得早,但是如何比得上家鄉這裡的春色呢?
【詩中有話】
詩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北上洛陽尋訪好友袁拾遺,不料他因違抗聖旨,被免去官職,流放到大庾嶺,孟浩然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仁厚的君子在顯達時能廣布恩澤,德化天下蒼生;貧困時也能順其自然,修身養德。)而江嶺的氣候溫暖,梅花早開,恐怕袁才子在春梅的美景之下,早已流連忘返了。孟浩然提醒知心好友,南國風光哪及得上故鄉春色,可別忘了回家啊!
詩中以梅花比喻袁才子堅忍高潔的品格,又以「何如此地春」,期盼好友早日返鄉,共享洛陽春光,正呈現出溫柔敦厚且哀而不怨的「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7日(四)
1.L5圈詞x2
2.數簿12.13
3.甲18.19
4.造句和短語~(1、把… /2.《動詞》得更《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
5.背部首:支攴文斗
105年3月16日(三)
1.L5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L4圈詞x1
4.考L4聽寫
105年3月15日(二)
1.甲24~27
2.背部首
3.背弟子規
~明日考唱歌:春神來了、春天到了
105年3月14日(一)
1.甲21~23.71(夢、變)
2.背L5
3.數習24.25
4.行前通知 (明日校外教學,要早睡早起!)
105年3月11日(五)
1.橘8.9
2.數簿10.11
3.背部首:心戈戶手
4.背詩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語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玩幾天就匆匆出山。
【評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0日(四)
1.L4圈詞x2
2.造句3題(1、真…/2、怎麼…/3、只有…)
3.數習22.23
4.自由捐發票(滿50張有禮物)
105年3月9日(三)
1.L4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校慶藝文競賽參加辦法(已黏貼在聯絡簿上)
105年3月8日(二)
1.乙15~18
2.數簿8.9
3.訂簽考本( )
4.家長日記錄
105年3月7日(一)
1.乙12~14、蝴、蜜、蜂(難字p.74)
2.背L4
3.考L3聽寫
4.數習20.21
5.(1~18)(p.16)簽
~~帶牙刷、小鏡子、牙線,明日健康課練習貝氏刷牙法
105年3月4日(五)
1.甲15~17
2.橘6.7
3.數八格
4.背詩~終南望餘雪、祖詠
5.明天 9:00~10:00 家長日
詩名
終南望餘雪
作者 祖詠
分類
五言絕句
內
容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詩
意
終南山的北面風景十分秀麗,山色多麼秀美;
峯頂上的積雪,高高的好像浮在雲的上面。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經過陽光一照射,更加明媚動人;
暮色漸生,長安城中覺得更加寒冷。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爲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餘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纔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爲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105年3月3日(四)
1.L3造句(1、也… / 2、都… /3、要…)
2.L3圈詞x2
3.數習18.19
4.回條2張(3月15日校外教學繳費三聯單~~ 3月7日之前繳費截止)
(下學期註冊繳費三聯單+註冊繳費說明~~3月15日前繳費截止)
5.背部首
105年3月2日(三)
1.L3生字造詞
2.背L3
3.數簿6.7
105年3月1日(二)
1.甲12~14、畫、學(p.71難字)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弟子規 ~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05年2月26日(五)
1.橘4.5
2.讀經班招生(宣傳單)
3.背詩
4.數習16.17
5.小日記(寫在聯絡簿p.16「我的蜜蜜甜心派」 熱氣球框中,約30~50字)
6.考L2聽寫
# 要記得帶便當!#
《雪》唐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人們都說瑞雪預兆着豐年,
可是豐年又怎麼樣呢?
長安還不是有那麼多貧寒的百姓,
所以這瑞雪還是不宜降下太多吧!
羅隱(833~909年),中國唐代文學家、詩人。本名璜,字昭諫,餘杭人(一曰新登人) 。“貌古而陋”、“鄉音乖刺”,“恃才忽睨。眾頗憎忌”,不爲公卿所喜。自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凡十次擧進士均不第,遂改名羅隱,自號江東生。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複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係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 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劉學鍇)
105年2月25日(四)
1.L2圈詞x2
2.造句2個(1.是…還是…/ 2.就是…)
3.數8格
4.背部首:广廴廾弋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105年3月30日(三)
1.L7圈詞x2
2.L7造句+短語(1、就像…//2、游過來、游過去*3)
3.數簿18.19
4.考國1~2、數四
5.帶水彩
6.視力檢查卡
105年3月29日(二)
1.甲32~35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4.背部首~曰月木欠
5.訂簽考本( )
105年3月28日(一)
1.L7生字造詞
2.考L6聽寫
3.數習30.31
4.訂簽數卷( )
105年3月25日(五)
1.甲29~31.戲、缸(P.72難字)
2.背L7
3.數簿16.17
4.兒童節宣傳x2(14公分紙尺、新北兒童尚蓋猴摺頁文宣品)
~下星期一早自習時間有大愛媽媽說故事活動,請勿遲到!
105年3月24日(四)
1.乙23~26
2.數習28.29
3.背詩~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作者簡介】
太上隱者:此詩雖有署名,但因為沒人知道他的身世和居處,也和「無名氏」差不多。只不過根據這個署名和本詩的內容,我們倒確實可以斷定作者是一個道家的修煉人。對於欣賞此詩來講,這也就足夠了。
【字句淺釋】
題解:據《古今詩話》所載,作者來歷不為人知,於是有愛管閒事的人去當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並不回答,卻寫下了這首詩,因此名之「答人」。枕:(作動詞)放在頭下墊著當枕頭。歷:記錄年、月、日和節氣的書、表等。
【全詩串講】
偶然來到這株松樹下面,把頭高枕在石頭上安眠。
山中歲月沒有曆書記載,冬去春來不知道是何年。
【言外之意】
唐代佛道盛行,人心返古:捐身佛廟道觀者很多,隱居深山密林者不少。在這眾多的修行者中,確有不少人修成得道,跳出紅塵。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有呂洞賓、孫思邈等。至於不與人接、不為人知的就不知到底有多少了,而本詩作者就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道家真修者。無論其成道與否,單憑這首詩的產生、內容和語氣來看,本詩作者已經不是一個泛泛之輩了。信與不信,讀者不妨將此詩細讀精思、心體意會,自有同感。
(偶來松樹下)可見作者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行蹤不定、飄忽如雲;(高枕石頭眠)可見作者自適自娛、無憂無慮,恬淡不求、閒靜不爭。(山中無曆日)不與世交、不與人接,不求名利、不落人情,完全沒有必要記住天時人事之類的東西了;(寒盡不知年)雖然冬去春來、尚知冷暖寒暑,一年過去、也知一歲又來,但長期不聞不問,也就不知今世何世、今年何年了。
此詩名為「答人」,但說起話來旁若無人;隨口道出二十個字,便是一幅活脫脫的世外高人的自畫像:不但遠離世俗、不涉紅塵,連松樹、石頭也是隨緣而遇、隨興而去。獨往獨來,空間於他無拘無礙;忘日忘年,時間於他不掛不牽。他的世界已經不是常人生活的世界,他的時空也不是常人感知的時空!
http://big5.zhengjian.org/2005/03/15/31526.唐诗欣赏:答人.html
105年3月23日(三)
1.L6生字造詞
2.數簿14.15
3.背部首:斤方旡日
105年3月22日(二)
1.L6圈詞x2
2.背L6
3.弟子規
4.數八格
5.訂簽考本( )
~明天11:10身高視力檢查,有配戴眼鏡的同學記得把眼鏡帶來!
105年3月21日(一)
1.乙20~22、舞.電.燈(難字p.74、75)
2.考聽寫
3.數習26.27
4.唱歌(快樂人生、種樹歌,曲調如下)
105年3月18日(五)
1.橘10.11
2.數八格
3.帶照片(綜合課用)
4.背詩~訪袁拾遺不遇
5.訂簽考本( )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作者】
孟浩然,字浩然,唐朝湖北襄陽人。年少時隱居在鹿門山,喜仗義勇為,救人危難,人稱孟鹿門。四十歲應進士落第,漫遊吳越山水。他和王維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合稱「王孟」。
【注釋】
(1)拾遺:唐代諫官名,職掌勸諫君王的缺失。
(2)才子:才德兼備的文人,此指袁拾遺。
(3)江嶺:江西省大庾(yǔ,ㄩˇ)嶺。過此就是嶺南地區,為唐代放逐罪人的地方。
(4)流人:因犯罪被流放到偏遠地方的人。
(5)聞說:聽說。
(6)何如:如何、怎麼樣。這裡用反問語氣來表示「不如」。
(7)此地:指河南省洛陽縣。
【語譯】
我到洛陽拜訪好友袁才子,沒想到他被流放到大庾嶺去了。聽說那邊的梅花開得早,但是如何比得上家鄉這裡的春色呢?
【詩中有話】
詩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北上洛陽尋訪好友袁拾遺,不料他因違抗聖旨,被免去官職,流放到大庾嶺,孟浩然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仁厚的君子在顯達時能廣布恩澤,德化天下蒼生;貧困時也能順其自然,修身養德。)而江嶺的氣候溫暖,梅花早開,恐怕袁才子在春梅的美景之下,早已流連忘返了。孟浩然提醒知心好友,南國風光哪及得上故鄉春色,可別忘了回家啊!
詩中以梅花比喻袁才子堅忍高潔的品格,又以「何如此地春」,期盼好友早日返鄉,共享洛陽春光,正呈現出溫柔敦厚且哀而不怨的「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7日(四)
1.L5圈詞x2
2.數簿12.13
3.甲18.19
4.造句和短語~(1、把… /2.《動詞》得更《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
5.背部首:支攴文斗
105年3月16日(三)
1.L5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L4圈詞x1
4.考L4聽寫
105年3月15日(二)
1.甲24~27
2.背部首
3.背弟子規
~明日考唱歌:春神來了、春天到了
105年3月14日(一)
1.甲21~23.71(夢、變)
2.背L5
3.數習24.25
4.行前通知 (明日校外教學,要早睡早起!)
105年3月11日(五)
1.橘8.9
2.數簿10.11
3.背部首:心戈戶手
4.背詩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語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玩幾天就匆匆出山。
【評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0日(四)
1.L4圈詞x2
2.造句3題(1、真…/2、怎麼…/3、只有…)
3.數習22.23
4.自由捐發票(滿50張有禮物)
105年3月9日(三)
1.L4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校慶藝文競賽參加辦法(已黏貼在聯絡簿上)
105年3月8日(二)
1.乙15~18
2.數簿8.9
3.訂簽考本( )
4.家長日記錄
105年3月7日(一)
1.乙12~14、蝴、蜜、蜂(難字p.74)
2.背L4
3.考L3聽寫
4.數習20.21
5.(1~18)(p.16)簽
~~帶牙刷、小鏡子、牙線,明日健康課練習貝氏刷牙法
105年3月4日(五)
1.甲15~17
2.橘6.7
3.數八格
4.背詩~終南望餘雪、祖詠
5.明天 9:00~10:00 家長日
詩名
終南望餘雪
作者 祖詠
分類
五言絕句
內
容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詩
意
終南山的北面風景十分秀麗,山色多麼秀美;
峯頂上的積雪,高高的好像浮在雲的上面。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經過陽光一照射,更加明媚動人;
暮色漸生,長安城中覺得更加寒冷。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爲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餘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纔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爲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105年3月3日(四)
1.L3造句(1、也… / 2、都… /3、要…)
2.L3圈詞x2
3.數習18.19
4.回條2張(3月15日校外教學繳費三聯單~~ 3月7日之前繳費截止)
(下學期註冊繳費三聯單+註冊繳費說明~~3月15日前繳費截止)
5.背部首
105年3月2日(三)
1.L3生字造詞
2.背L3
3.數簿6.7
105年3月1日(二)
1.甲12~14、畫、學(p.71難字)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弟子規 ~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05年2月26日(五)
1.橘4.5
2.讀經班招生(宣傳單)
3.背詩
4.數習16.17
5.小日記(寫在聯絡簿p.16「我的蜜蜜甜心派」 熱氣球框中,約30~50字)
6.考L2聽寫
# 要記得帶便當!#
《雪》唐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人們都說瑞雪預兆着豐年,
可是豐年又怎麼樣呢?
長安還不是有那麼多貧寒的百姓,
所以這瑞雪還是不宜降下太多吧!
羅隱(833~909年),中國唐代文學家、詩人。本名璜,字昭諫,餘杭人(一曰新登人) 。“貌古而陋”、“鄉音乖刺”,“恃才忽睨。眾頗憎忌”,不爲公卿所喜。自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凡十次擧進士均不第,遂改名羅隱,自號江東生。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複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係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 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劉學鍇)
105年2月25日(四)
1.L2圈詞x2
2.造句2個(1.是…還是…/ 2.就是…)
3.數8格
4.背部首:广廴廾弋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105年3月30日(三)
1.L7圈詞x2
2.L7造句+短語(1、就像…//2、游過來、游過去*3)
3.數簿18.19
4.考國1~2、數四
5.帶水彩
6.視力檢查卡
105年3月29日(二)
1.甲32~35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4.背部首~曰月木欠
5.訂簽考本( )
105年3月28日(一)
1.L7生字造詞
2.考L6聽寫
3.數習30.31
4.訂簽數卷( )
105年3月25日(五)
1.甲29~31.戲、缸(P.72難字)
2.背L7
3.數簿16.17
4.兒童節宣傳x2(14公分紙尺、新北兒童尚蓋猴摺頁文宣品)
~下星期一早自習時間有大愛媽媽說故事活動,請勿遲到!
105年3月24日(四)
1.乙23~26
2.數習28.29
3.背詩~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作者簡介】
太上隱者:此詩雖有署名,但因為沒人知道他的身世和居處,也和「無名氏」差不多。只不過根據這個署名和本詩的內容,我們倒確實可以斷定作者是一個道家的修煉人。對於欣賞此詩來講,這也就足夠了。
【字句淺釋】
題解:據《古今詩話》所載,作者來歷不為人知,於是有愛管閒事的人去當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並不回答,卻寫下了這首詩,因此名之「答人」。枕:(作動詞)放在頭下墊著當枕頭。歷:記錄年、月、日和節氣的書、表等。
【全詩串講】
偶然來到這株松樹下面,把頭高枕在石頭上安眠。
山中歲月沒有曆書記載,冬去春來不知道是何年。
【言外之意】
唐代佛道盛行,人心返古:捐身佛廟道觀者很多,隱居深山密林者不少。在這眾多的修行者中,確有不少人修成得道,跳出紅塵。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有呂洞賓、孫思邈等。至於不與人接、不為人知的就不知到底有多少了,而本詩作者就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道家真修者。無論其成道與否,單憑這首詩的產生、內容和語氣來看,本詩作者已經不是一個泛泛之輩了。信與不信,讀者不妨將此詩細讀精思、心體意會,自有同感。
(偶來松樹下)可見作者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行蹤不定、飄忽如雲;(高枕石頭眠)可見作者自適自娛、無憂無慮,恬淡不求、閒靜不爭。(山中無曆日)不與世交、不與人接,不求名利、不落人情,完全沒有必要記住天時人事之類的東西了;(寒盡不知年)雖然冬去春來、尚知冷暖寒暑,一年過去、也知一歲又來,但長期不聞不問,也就不知今世何世、今年何年了。
此詩名為「答人」,但說起話來旁若無人;隨口道出二十個字,便是一幅活脫脫的世外高人的自畫像:不但遠離世俗、不涉紅塵,連松樹、石頭也是隨緣而遇、隨興而去。獨往獨來,空間於他無拘無礙;忘日忘年,時間於他不掛不牽。他的世界已經不是常人生活的世界,他的時空也不是常人感知的時空!
http://big5.zhengjian.org/2005/03/15/31526.唐诗欣赏:答人.html
105年3月23日(三)
1.L6生字造詞
2.數簿14.15
3.背部首:斤方旡日
105年3月22日(二)
1.L6圈詞x2
2.背L6
3.弟子規
4.數八格
5.訂簽考本( )
~明天11:10身高視力檢查,有配戴眼鏡的同學記得把眼鏡帶來!
105年3月21日(一)
1.乙20~22、舞.電.燈(難字p.74、75)
2.考聽寫
3.數習26.27
4.唱歌(快樂人生、種樹歌,曲調如下)
105年3月18日(五)
1.橘10.11
2.數八格
3.帶照片(綜合課用)
4.背詩~訪袁拾遺不遇
5.訂簽考本( )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作者】
孟浩然,字浩然,唐朝湖北襄陽人。年少時隱居在鹿門山,喜仗義勇為,救人危難,人稱孟鹿門。四十歲應進士落第,漫遊吳越山水。他和王維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合稱「王孟」。
【注釋】
(1)拾遺:唐代諫官名,職掌勸諫君王的缺失。
(2)才子:才德兼備的文人,此指袁拾遺。
(3)江嶺:江西省大庾(yǔ,ㄩˇ)嶺。過此就是嶺南地區,為唐代放逐罪人的地方。
(4)流人:因犯罪被流放到偏遠地方的人。
(5)聞說:聽說。
(6)何如:如何、怎麼樣。這裡用反問語氣來表示「不如」。
(7)此地:指河南省洛陽縣。
【語譯】
我到洛陽拜訪好友袁才子,沒想到他被流放到大庾嶺去了。聽說那邊的梅花開得早,但是如何比得上家鄉這裡的春色呢?
【詩中有話】
詩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北上洛陽尋訪好友袁拾遺,不料他因違抗聖旨,被免去官職,流放到大庾嶺,孟浩然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仁厚的君子在顯達時能廣布恩澤,德化天下蒼生;貧困時也能順其自然,修身養德。)而江嶺的氣候溫暖,梅花早開,恐怕袁才子在春梅的美景之下,早已流連忘返了。孟浩然提醒知心好友,南國風光哪及得上故鄉春色,可別忘了回家啊!
詩中以梅花比喻袁才子堅忍高潔的品格,又以「何如此地春」,期盼好友早日返鄉,共享洛陽春光,正呈現出溫柔敦厚且哀而不怨的「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7日(四)
1.L5圈詞x2
2.數簿12.13
3.甲18.19
4.造句和短語~(1、把… /2.《動詞》得更《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
5.背部首:支攴文斗
105年3月16日(三)
1.L5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L4圈詞x1
4.考L4聽寫
105年3月15日(二)
1.甲24~27
2.背部首
3.背弟子規
~明日考唱歌:春神來了、春天到了
105年3月14日(一)
1.甲21~23.71(夢、變)
2.背L5
3.數習24.25
4.行前通知 (明日校外教學,要早睡早起!)
105年3月11日(五)
1.橘8.9
2.數簿10.11
3.背部首:心戈戶手
4.背詩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語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玩幾天就匆匆出山。
【評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0日(四)
1.L4圈詞x2
2.造句3題(1、真…/2、怎麼…/3、只有…)
3.數習22.23
4.自由捐發票(滿50張有禮物)
105年3月9日(三)
1.L4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校慶藝文競賽參加辦法(已黏貼在聯絡簿上)
105年3月8日(二)
1.乙15~18
2.數簿8.9
3.訂簽考本( )
4.家長日記錄
105年3月7日(一)
1.乙12~14、蝴、蜜、蜂(難字p.74)
2.背L4
3.考L3聽寫
4.數習20.21
5.(1~18)(p.16)簽
~~帶牙刷、小鏡子、牙線,明日健康課練習貝氏刷牙法
105年3月4日(五)
1.甲15~17
2.橘6.7
3.數八格
4.背詩~終南望餘雪、祖詠
5.明天 9:00~10:00 家長日
詩名
終南望餘雪
作者 祖詠
分類
五言絕句
內
容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詩
意
終南山的北面風景十分秀麗,山色多麼秀美;
峯頂上的積雪,高高的好像浮在雲的上面。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經過陽光一照射,更加明媚動人;
暮色漸生,長安城中覺得更加寒冷。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爲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餘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纔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爲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105年3月3日(四)
1.L3造句(1、也… / 2、都… /3、要…)
2.L3圈詞x2
3.數習18.19
4.回條2張(3月15日校外教學繳費三聯單~~ 3月7日之前繳費截止)
(下學期註冊繳費三聯單+註冊繳費說明~~3月15日前繳費截止)
5.背部首
105年3月2日(三)
1.L3生字造詞
2.背L3
3.數簿6.7
105年3月1日(二)
1.甲12~14、畫、學(p.71難字)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弟子規 ~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05年2月26日(五)
1.橘4.5
2.讀經班招生(宣傳單)
3.背詩
4.數習16.17
5.小日記(寫在聯絡簿p.16「我的蜜蜜甜心派」 熱氣球框中,約30~50字)
6.考L2聽寫
# 要記得帶便當!#
《雪》唐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人們都說瑞雪預兆着豐年,
可是豐年又怎麼樣呢?
長安還不是有那麼多貧寒的百姓,
所以這瑞雪還是不宜降下太多吧!
羅隱(833~909年),中國唐代文學家、詩人。本名璜,字昭諫,餘杭人(一曰新登人) 。“貌古而陋”、“鄉音乖刺”,“恃才忽睨。眾頗憎忌”,不爲公卿所喜。自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凡十次擧進士均不第,遂改名羅隱,自號江東生。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複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係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 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劉學鍇)
105年2月25日(四)
1.L2圈詞x2
2.造句2個(1.是…還是…/ 2.就是…)
3.數8格
4.背部首:广廴廾弋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105年3月30日(三)
1.L7圈詞x2
2.L7造句+短語(1、就像…//2、游過來、游過去*3)
3.數簿18.19
4.考國1~2、數四
5.帶水彩
6.視力檢查卡
105年3月29日(二)
1.甲32~35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4.背部首~曰月木欠
5.訂簽考本( )
105年3月28日(一)
1.L7生字造詞
2.考L6聽寫
3.數習30.31
4.訂簽數卷( )
105年3月25日(五)
1.甲29~31.戲、缸(P.72難字)
2.背L7
3.數簿16.17
4.兒童節宣傳x2(14公分紙尺、新北兒童尚蓋猴摺頁文宣品)
~下星期一早自習時間有大愛媽媽說故事活動,請勿遲到!
105年3月24日(四)
1.乙23~26
2.數習28.29
3.背詩~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作者簡介】
太上隱者:此詩雖有署名,但因為沒人知道他的身世和居處,也和「無名氏」差不多。只不過根據這個署名和本詩的內容,我們倒確實可以斷定作者是一個道家的修煉人。對於欣賞此詩來講,這也就足夠了。
【字句淺釋】
題解:據《古今詩話》所載,作者來歷不為人知,於是有愛管閒事的人去當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並不回答,卻寫下了這首詩,因此名之「答人」。枕:(作動詞)放在頭下墊著當枕頭。歷:記錄年、月、日和節氣的書、表等。
【全詩串講】
【全詩串講】
山中歲月沒有曆書記載,冬去春來不知道是何年。
【言外之意】
唐代佛道盛行,人心返古:捐身佛廟道觀者很多,隱居深山密林者不少。在這眾多的修行者中,確有不少人修成得道,跳出紅塵。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有呂洞賓、孫思邈等。至於不與人接、不為人知的就不知到底有多少了,而本詩作者就是一個不為人知的道家真修者。無論其成道與否,單憑這首詩的產生、內容和語氣來看,本詩作者已經不是一個泛泛之輩了。信與不信,讀者不妨將此詩細讀精思、心體意會,自有同感。
(偶來松樹下)可見作者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行蹤不定、飄忽如雲;(高枕石頭眠)可見作者自適自娛、無憂無慮,恬淡不求、閒靜不爭。(山中無曆日)不與世交、不與人接,不求名利、不落人情,完全沒有必要記住天時人事之類的東西了;(寒盡不知年)雖然冬去春來、尚知冷暖寒暑,一年過去、也知一歲又來,但長期不聞不問,也就不知今世何世、今年何年了。
此詩名為「答人」,但說起話來旁若無人;隨口道出二十個字,便是一幅活脫脫的世外高人的自畫像:不但遠離世俗、不涉紅塵,連松樹、石頭也是隨緣而遇、隨興而去。獨往獨來,空間於他無拘無礙;忘日忘年,時間於他不掛不牽。他的世界已經不是常人生活的世界,他的時空也不是常人感知的時空!
http://big5.zhengjian.org/2005/03/15/31526.唐诗欣赏:答人.html
105年3月23日(三)1.L6生字造詞
2.數簿14.15
3.背部首:斤方旡日
105年3月22日(二)
1.L6圈詞x2
2.背L6
3.弟子規
4.數八格
5.訂簽考本( )
~明天11:10身高視力檢查,有配戴眼鏡的同學記得把眼鏡帶來!
105年3月21日(一)
1.乙20~22、舞.電.燈(難字p.74、75)
2.考聽寫
3.數習26.27
4.唱歌(快樂人生、種樹歌,曲調如下)
105年3月18日(五)
1.橘10.11
2.數八格
3.帶照片(綜合課用)
4.背詩~訪袁拾遺不遇
5.訂簽考本( )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作者】
孟浩然,字浩然,唐朝湖北襄陽人。年少時隱居在鹿門山,喜仗義勇為,救人危難,人稱孟鹿門。四十歲應進士落第,漫遊吳越山水。他和王維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合稱「王孟」。
【注釋】
(1)拾遺:唐代諫官名,職掌勸諫君王的缺失。
(2)才子:才德兼備的文人,此指袁拾遺。
(3)江嶺:江西省大庾(yǔ,ㄩˇ)嶺。過此就是嶺南地區,為唐代放逐罪人的地方。
(4)流人:因犯罪被流放到偏遠地方的人。
(5)聞說:聽說。
(6)何如:如何、怎麼樣。這裡用反問語氣來表示「不如」。
(7)此地:指河南省洛陽縣。
【語譯】
我到洛陽拜訪好友袁才子,沒想到他被流放到大庾嶺去了。聽說那邊的梅花開得早,但是如何比得上家鄉這裡的春色呢?
【詩中有話】
詩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北上洛陽尋訪好友袁拾遺,不料他因違抗聖旨,被免去官職,流放到大庾嶺,孟浩然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仁厚的君子在顯達時能廣布恩澤,德化天下蒼生;貧困時也能順其自然,修身養德。)而江嶺的氣候溫暖,梅花早開,恐怕袁才子在春梅的美景之下,早已流連忘返了。孟浩然提醒知心好友,南國風光哪及得上故鄉春色,可別忘了回家啊!
詩中以梅花比喻袁才子堅忍高潔的品格,又以「何如此地春」,期盼好友早日返鄉,共享洛陽春光,正呈現出溫柔敦厚且哀而不怨的「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7日(四)
1.L5圈詞x2
2.數簿12.13
3.甲18.19
4.造句和短語~(1、把… /2.《動詞》得更《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
5.背部首:支攴文斗
105年3月16日(三)
1.L5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L4圈詞x1
4.考L4聽寫
105年3月15日(二)
1.甲24~27
2.背部首
3.背弟子規
~明日考唱歌:春神來了、春天到了
105年3月14日(一)
1.甲21~23.71(夢、變)
2.背L5
3.數習24.25
4.行前通知 (明日校外教學,要早睡早起!)
105年3月11日(五)
1.橘8.9
2.數簿10.11
3.背部首:心戈戶手
4.背詩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語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玩幾天就匆匆出山。
【評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0日(四)
1.L4圈詞x2
2.造句3題(1、真…/2、怎麼…/3、只有…)
3.數習22.23
4.自由捐發票(滿50張有禮物)
105年3月9日(三)
1.L4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校慶藝文競賽參加辦法(已黏貼在聯絡簿上)
105年3月8日(二)
1.乙15~18
2.數簿8.9
3.訂簽考本( )
4.家長日記錄
105年3月7日(一)
1.乙12~14、蝴、蜜、蜂(難字p.74)
2.背L4
3.考L3聽寫
4.數習20.21
5.(1~18)(p.16)簽
~~帶牙刷、小鏡子、牙線,明日健康課練習貝氏刷牙法
105年3月4日(五)
1.甲15~17
2.橘6.7
3.數八格
4.背詩~終南望餘雪、祖詠
5.明天 9:00~10:00 家長日
詩名
終南望餘雪
作者 祖詠
分類
五言絕句
內
容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詩
意
終南山的北面風景十分秀麗,山色多麼秀美;
峯頂上的積雪,高高的好像浮在雲的上面。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經過陽光一照射,更加明媚動人;
暮色漸生,長安城中覺得更加寒冷。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爲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餘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纔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爲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105年3月3日(四)
1.L3造句(1、也… / 2、都… /3、要…)
2.L3圈詞x2
3.數習18.19
4.回條2張(3月15日校外教學繳費三聯單~~ 3月7日之前繳費截止)
(下學期註冊繳費三聯單+註冊繳費說明~~3月15日前繳費截止)
5.背部首
105年3月2日(三)
1.L3生字造詞
2.背L3
3.數簿6.7
105年3月1日(二)
1.甲12~14、畫、學(p.71難字)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弟子規 ~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05年2月26日(五)
1.橘4.5
2.讀經班招生(宣傳單)
3.背詩
4.數習16.17
5.小日記(寫在聯絡簿p.16「我的蜜蜜甜心派」 熱氣球框中,約30~50字)
6.考L2聽寫
# 要記得帶便當!#
《雪》唐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人們都說瑞雪預兆着豐年,
可是豐年又怎麼樣呢?
長安還不是有那麼多貧寒的百姓,
所以這瑞雪還是不宜降下太多吧!
羅隱(833~909年),中國唐代文學家、詩人。本名璜,字昭諫,餘杭人(一曰新登人) 。“貌古而陋”、“鄉音乖刺”,“恃才忽睨。眾頗憎忌”,不爲公卿所喜。自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凡十次擧進士均不第,遂改名羅隱,自號江東生。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複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係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 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劉學鍇)
105年2月25日(四)
1.L2圈詞x2
2.造句2個(1.是…還是…/ 2.就是…)
3.數8格
4.背部首:广廴廾弋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105年3月18日(五)
1.橘10.11
2.數八格
3.帶照片(綜合課用)
4.背詩~訪袁拾遺不遇
5.訂簽考本( )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作者】
孟浩然,字浩然,唐朝湖北襄陽人。年少時隱居在鹿門山,喜仗義勇為,救人危難,人稱孟鹿門。四十歲應進士落第,漫遊吳越山水。他和王維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合稱「王孟」。
【注釋】
(1)拾遺:唐代諫官名,職掌勸諫君王的缺失。
(2)才子:才德兼備的文人,此指袁拾遺。
(3)江嶺:江西省大庾(yǔ,ㄩˇ)嶺。過此就是嶺南地區,為唐代放逐罪人的地方。
(4)流人:因犯罪被流放到偏遠地方的人。
(5)聞說:聽說。
(6)何如:如何、怎麼樣。這裡用反問語氣來表示「不如」。
(7)此地:指河南省洛陽縣。
【語譯】
我到洛陽拜訪好友袁才子,沒想到他被流放到大庾嶺去了。聽說那邊的梅花開得早,但是如何比得上家鄉這裡的春色呢?
【詩中有話】
詩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北上洛陽尋訪好友袁拾遺,不料他因違抗聖旨,被免去官職,流放到大庾嶺,孟浩然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仁厚的君子在顯達時能廣布恩澤,德化天下蒼生;貧困時也能順其自然,修身養德。)而江嶺的氣候溫暖,梅花早開,恐怕袁才子在春梅的美景之下,早已流連忘返了。孟浩然提醒知心好友,南國風光哪及得上故鄉春色,可別忘了回家啊!
詩中以梅花比喻袁才子堅忍高潔的品格,又以「何如此地春」,期盼好友早日返鄉,共享洛陽春光,正呈現出溫柔敦厚且哀而不怨的「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7日(四)
1.L5圈詞x2
2.數簿12.13
3.甲18.19
4.造句和短語~(1、把… /2.《動詞》得更《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
5.背部首:支攴文斗
105年3月16日(三)
1.L5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L4圈詞x1
4.考L4聽寫
105年3月15日(二)
1.甲24~27
2.背部首
3.背弟子規
~明日考唱歌:春神來了、春天到了
105年3月14日(一)
1.甲21~23.71(夢、變)
2.背L5
3.數習24.25
4.行前通知 (明日校外教學,要早睡早起!)
105年3月11日(五)
1.橘8.9
2.數簿10.11
3.背部首:心戈戶手
4.背詩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語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玩幾天就匆匆出山。
【評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0日(四)
1.L4圈詞x2
2.造句3題(1、真…/2、怎麼…/3、只有…)
3.數習22.23
4.自由捐發票(滿50張有禮物)
105年3月9日(三)
1.L4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校慶藝文競賽參加辦法(已黏貼在聯絡簿上)
105年3月8日(二)
1.乙15~18
2.數簿8.9
3.訂簽考本( )
4.家長日記錄
105年3月7日(一)
1.乙12~14、蝴、蜜、蜂(難字p.74)
2.背L4
3.考L3聽寫
4.數習20.21
5.(1~18)(p.16)簽
~~帶牙刷、小鏡子、牙線,明日健康課練習貝氏刷牙法
105年3月4日(五)
1.甲15~17
2.橘6.7
3.數八格
4.背詩~終南望餘雪、祖詠
5.明天 9:00~10:00 家長日
詩名
終南望餘雪
作者 祖詠
分類
五言絕句
內
容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詩
意
終南山的北面風景十分秀麗,山色多麼秀美;
峯頂上的積雪,高高的好像浮在雲的上面。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經過陽光一照射,更加明媚動人;
暮色漸生,長安城中覺得更加寒冷。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爲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餘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纔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爲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105年3月3日(四)
1.L3造句(1、也… / 2、都… /3、要…)
2.L3圈詞x2
3.數習18.19
4.回條2張(3月15日校外教學繳費三聯單~~ 3月7日之前繳費截止)
(下學期註冊繳費三聯單+註冊繳費說明~~3月15日前繳費截止)
5.背部首
105年3月2日(三)
1.L3生字造詞
2.背L3
3.數簿6.7
105年3月1日(二)
1.甲12~14、畫、學(p.71難字)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弟子規 ~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05年2月26日(五)
1.橘4.5
2.讀經班招生(宣傳單)
3.背詩
4.數習16.17
5.小日記(寫在聯絡簿p.16「我的蜜蜜甜心派」 熱氣球框中,約30~50字)
6.考L2聽寫
# 要記得帶便當!#
《雪》唐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人們都說瑞雪預兆着豐年,
可是豐年又怎麼樣呢?
長安還不是有那麼多貧寒的百姓,
所以這瑞雪還是不宜降下太多吧!
羅隱(833~909年),中國唐代文學家、詩人。本名璜,字昭諫,餘杭人(一曰新登人) 。“貌古而陋”、“鄉音乖刺”,“恃才忽睨。眾頗憎忌”,不爲公卿所喜。自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凡十次擧進士均不第,遂改名羅隱,自號江東生。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複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係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 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劉學鍇)
105年2月25日(四)
1.L2圈詞x2
2.造句2個(1.是…還是…/ 2.就是…)
3.數8格
4.背部首:广廴廾弋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105年3月18日(五)
1.橘10.11
2.數八格
3.帶照片(綜合課用)
4.背詩~訪袁拾遺不遇
5.訂簽考本( )
【訪袁拾遺不遇】
洛陽訪才子, 江嶺作流人。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聞說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作者】
孟浩然,字浩然,唐朝湖北襄陽人。年少時隱居在鹿門山,喜仗義勇為,救人危難,人稱孟鹿門。四十歲應進士落第,漫遊吳越山水。他和王維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合稱「王孟」。
【注釋】
(1)拾遺:唐代諫官名,職掌勸諫君王的缺失。
(2)才子:才德兼備的文人,此指袁拾遺。
(3)江嶺:江西省大庾(yǔ,ㄩˇ)嶺。過此就是嶺南地區,為唐代放逐罪人的地方。
(4)流人:因犯罪被流放到偏遠地方的人。
(5)聞說:聽說。
(6)何如:如何、怎麼樣。這裡用反問語氣來表示「不如」。
(7)此地:指河南省洛陽縣。
(2)才子:才德兼備的文人,此指袁拾遺。
(3)江嶺:江西省大庾(yǔ,ㄩˇ)嶺。過此就是嶺南地區,為唐代放逐罪人的地方。
(4)流人:因犯罪被流放到偏遠地方的人。
(5)聞說:聽說。
(6)何如:如何、怎麼樣。這裡用反問語氣來表示「不如」。
(7)此地:指河南省洛陽縣。
【語譯】
我到洛陽拜訪好友袁才子,沒想到他被流放到大庾嶺去了。聽說那邊的梅花開得早,但是如何比得上家鄉這裡的春色呢?
【詩中有話】
詩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北上洛陽尋訪好友袁拾遺,不料他因違抗聖旨,被免去官職,流放到大庾嶺,孟浩然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
君子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仁厚的君子在顯達時能廣布恩澤,德化天下蒼生;貧困時也能順其自然,修身養德。)而江嶺的氣候溫暖,梅花早開,恐怕袁才子在春梅的美景之下,早已流連忘返了。孟浩然提醒知心好友,南國風光哪及得上故鄉春色,可別忘了回家啊!
詩中以梅花比喻袁才子堅忍高潔的品格,又以「何如此地春」,期盼好友早日返鄉,共享洛陽春光,正呈現出溫柔敦厚且哀而不怨的「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7日(四)1.L5圈詞x2
2.數簿12.13
3.甲18.19
4.造句和短語~(1、把… /2.《動詞》得更《形容詞》、《形容詞》的《名詞》)
5.背部首:支攴文斗
105年3月16日(三)
1.L5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L4圈詞x1
4.考L4聽寫
105年3月15日(二)
1.甲24~27
2.背部首
3.背弟子規
~明日考唱歌:春神來了、春天到了
105年3月14日(一)
1.甲21~23.71(夢、變)
2.背L5
3.數習24.25
4.行前通知 (明日校外教學,要早睡早起!)
105年3月11日(五)
1.橘8.9
2.數簿10.11
3.背部首:心戈戶手
4.背詩
《送崔九》 作者:裴迪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語譯】: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玩幾天就匆匆出山。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玩幾天就匆匆出山。
【評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不甘久隱。語言雖淺白,含意卻頗為深遠。
資料來源:網路
105年3月10日(四)
1.L4圈詞x2
2.造句3題(1、真…/2、怎麼…/3、只有…)
3.數習22.23
4.自由捐發票(滿50張有禮物)
105年3月9日(三)
1.L4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校慶藝文競賽參加辦法(已黏貼在聯絡簿上)
105年3月8日(二)
1.乙15~18
2.數簿8.9
3.訂簽考本( )
4.家長日記錄
105年3月7日(一)
1.乙12~14、蝴、蜜、蜂(難字p.74)
2.背L4
3.考L3聽寫
4.數習20.21
5.(1~18)(p.16)簽
~~帶牙刷、小鏡子、牙線,明日健康課練習貝氏刷牙法
1.L4生字造詞
2.數八格
3.背弟子規~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4.校慶藝文競賽參加辦法(已黏貼在聯絡簿上)
105年3月8日(二)
1.乙15~18
2.數簿8.9
3.訂簽考本( )
4.家長日記錄
105年3月7日(一)
1.乙12~14、蝴、蜜、蜂(難字p.74)
2.背L4
3.考L3聽寫
4.數習20.21
5.(1~18)(p.16)簽
~~帶牙刷、小鏡子、牙線,明日健康課練習貝氏刷牙法
105年3月4日(五)
1.甲15~17
2.橘6.7
3.數八格
4.背詩~終南望餘雪、祖詠
5.明天 9:00~10:00 家長日
1.甲15~17
2.橘6.7
3.數八格
4.背詩~終南望餘雪、祖詠
5.明天 9:00~10:00 家長日
詩名
|
終南望餘雪
| 作者 | 祖詠 |
分類
|
五言絕句
| |
內
容
|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 |||||
詩
意
|
終南山的北面風景十分秀麗,山色多麼秀美;
峯頂上的積雪,高高的好像浮在雲的上面。 雨雪晴後,樹林表面一片明亮, 經過陽光一照射,更加明媚動人; 暮色漸生,長安城中覺得更加寒冷。 |
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付了一下,立刻寫完了四句,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又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這首一直流傳至今,被清代詩人王漁稱爲詠雪最佳作。詩人描寫了終南山的餘雪,遠望積雪,長安城也增添了寒意。這詩精練含蓄,別有新意。
通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使詩達到全新的境界。
據《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定,應該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寫了這四句就交卷。有人問他爲什麼,他說:“意思已經完滿了。”這真是無話即短,不必畫蛇添足。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做“陰”);而且,惟其“陰”,纔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讚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里,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濛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一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慾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一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一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一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
王士禛在《漁洋詩話》捲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爲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詩中的霽色、陰嶺等詞烘托出了詩題中餘字的精神。
105年3月3日(四)
1.L3造句(1、也… / 2、都… /3、要…)
2.L3圈詞x2
3.數習18.19
4.回條2張(3月15日校外教學繳費三聯單~~ 3月7日之前繳費截止)
(下學期註冊繳費三聯單+註冊繳費說明~~3月15日前繳費截止)
5.背部首
105年3月2日(三)
1.L3生字造詞
2.背L3
3.數簿6.7
105年3月1日(二)
1.甲12~14、畫、學(p.71難字)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弟子規 ~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05年2月26日(五)
1.橘4.5
2.讀經班招生(宣傳單)
3.背詩
4.數習16.17
5.小日記(寫在聯絡簿p.16「我的蜜蜜甜心派」 熱氣球框中,約30~50字)
6.考L2聽寫
# 要記得帶便當!#
《雪》唐 羅隱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係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 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劉學鍇)
105年2月25日(四)
1.L2圈詞x2
2.造句2個(1.是…還是…/ 2.就是…)
3.數8格
4.背部首:广廴廾弋
1.L3造句(1、也… / 2、都… /3、要…)
2.L3圈詞x2
3.數習18.19
4.回條2張(3月15日校外教學繳費三聯單~~ 3月7日之前繳費截止)
(下學期註冊繳費三聯單+註冊繳費說明~~3月15日前繳費截止)
5.背部首
105年3月2日(三)
1.L3生字造詞
2.背L3
3.數簿6.7
105年3月1日(二)
1.甲12~14、畫、學(p.71難字)
2.訂簽考本( )
3.數八格
4.背弟子規 ~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105年2月26日(五)
1.橘4.5
2.讀經班招生(宣傳單)
3.背詩
4.數習16.17
5.小日記(寫在聯絡簿p.16「我的蜜蜜甜心派」 熱氣球框中,約30~50字)
6.考L2聽寫
# 要記得帶便當!#
《雪》唐 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有一類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複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
人們都說瑞雪預兆着豐年,
可是豐年又怎麼樣呢?
長安還不是有那麼多貧寒的百姓,
所以這瑞雪還是不宜降下太多吧!
羅隱(833~909年),中國唐代文學家、詩人。本名璜,字昭諫,餘杭人(一曰新登人) 。“貌古而陋”、“鄉音乖刺”,“恃才忽睨。眾頗憎忌”,不爲公卿所喜。自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凡十次擧進士均不第,遂改名羅隱,自號江東生。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於抒情而拙於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係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 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詩裡沒有直接出現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描繪。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已的形象卻鮮明可觸。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激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疾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過分偏狹的理解的。(劉學鍇)
105年2月25日(四)
1.L2圈詞x2
2.造句2個(1.是…還是…/ 2.就是…)
3.數8格
4.背部首:广廴廾弋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105年2月24日(三)
1.L2生字造詞
2.數習14.15
3.考L2默寫
4.發台CD
105年2月23日(二)
1.乙8~10
2.數習12.13
3.訂簽考本
4.發英CD
105年2月22日(一)~元宵節快樂!(元宵節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喲!)
1.橘2、3
2.考L1聽寫
3.數簿4.5
4.午餐回條
5.描寫英字母Aa-Mm
6.英聽力( )簽名
105年2月20日(六)
1.L1圈詞x2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2.造句(1、再…// 2、在…)
3.數習10.11
4.背L2
5.生習p.2、3著色
105年2月19日(五)
1.乙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訂簽考本( )
2.訂簽考本( )
3.數習8.9
4.背詩~柳絮
4.背詩~柳絮
柳絮/ 雍裕之
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
緣渠偏似雪,莫近鬢毛生。
翻開《全唐詩》,詠楊花、柳絮的篇章甚多,這首《柳絮》卻與眾不同:它既沒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態,也沒有借柳絮抒寫惜别傷春之情,而是以凝鍊准確的語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簡潔鮮明,富有風趣。
柳絮“似花還似非花”,極爲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它的這種性狀是很難描述的。薛陶說:“二月楊花輕複微”,並沒說清是怎麼個輕法。雍裕之從風和柳絮的關係上落筆,並對比了柳絮在“無風”和“有風”時兩種不同的狀態,隻十個字,就將柳絮的特征給具體地描繪出來了,這不能不說是狀物的高手。
詩的第三句寫柳絮的顏色。柳絮不僅其輕飛亂舞之狀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可見要描繪柳絮的顏色,還是以白雪爲喻最爲恰切。但如果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複前人早就用過的比喻,顯得淡而無味,所以詩人緊接着補上第四句:“莫近鬢毛生”。這一筆補得出人意表,十分俏皮。自來人們多以霜雪喻白發,這里因爲柳絮似雪,遂徑以柳絮隱喻白發,這已不落窠臼;不僅如此,詩人又從詠物進而表現人的情思:人們總是希望青春永駐,華發遲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發,所以盡管柳絮似乎輕盈可愛,誰也不希望它飛到自己的頭上來。這一句在全詩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也可以說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懷的又一格吧。
這首詩通篇無一字提及柳絮,但讀完全詩,那又輕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們眼前飛舞,它是那樣具體,那樣鮮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准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謎底叫人一猜就着。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鍊功夫之深。
105年2月18日(四)
1.甲8~10
2.數習6.7
3.考L1(三)(四)默寫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05年2月17日(三)
4.回條 ~~3/15戶外教學報名表,待調查完畢將另行製做「繳費三聯單」,請勿帶現金來學校!
1.L1生字造詞
2.數簿2.3
3.社團簡章(招生中,報名辨法請參閱簡章)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05年2月16日(二)
4.考L1(一)(二)默寫
(實驗課程明日開始)
1.甲5~7(第1~3頁基本筆畫為今日早自習)
2.數習4.5
3.背弟子規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4.家長日回條(不用撕開)
~~越南語學員召募中
105年2月15日(一)
1.填寫p.1、2 、3(聯絡簿第1頁閱讀承諾、第2頁個人檔案、第3頁家庭防災卡)
2.背L1
3.帶餐盒(明日讀全天,在校用營養午餐)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
4.複習英語寒假作業(下次考)